跳转到帖子
View in the app

A better way to browse. Learn more.

乾坤堂社区

A full-screen app on your home screen with push notifications, badges and more.

To install this app on iOS and iPadOS
  1. Tap the Share icon in Safari
  2. Scroll the menu and tap Add to Home Screen.
  3. Tap Add in the top-right corner.
To install this app on Android
  1. Tap the 3-dot menu (⋮) in the top-right corner of the browser.
  2. Tap Add to Home screen or Install app.
  3. Confirm by tapping Install.

Featured Replies

发布于
  • 注册会员

说说修行成仙的那些事。
先说结论,仙人不假,道经不欺,成仙有路,唯在己心。

mountains-9504950.jpg

  • 回复 48
  • 查看数 10.4k
  • 已创建
  • 最后回复

此主题的热门发帖人

  • 楼主
  • 注册会员

先讲讲一些常见字词的修行思维解读。
1.上流与下流
下流,站在修行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先天精气神降本流末,无法被自己吸收,无法逆行,只能转化为后天精气神排出体外。
上流,就是先天精气神转化为后天精气神的过程被截断,开始沿着身体自下而上,最后从囟门而出。

  • 楼主
  • 注册会员

2.得意忘形
方法层面的解释为得真意,忘假形。意为神,形为身。
次第方面的解释,先得元神,后忘其身。

  • 楼主
  • 注册会员

在前文上流与下流的解释中,已经讲了修行的相关原理,但不够直白,现在就详细的再次阐述一下。
首先,要明白先贤在认识自然、探究自我的过程中,发现这么一个东西,永恒存在,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无边无际的空旷之中却又有生机盎然、一抹灵性在其中、无数念头生生灭灭。
老子把这个东西强名“道”。
然后发现,道会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被五音五色五味所迷,就此沉沦人间。
与此同时,还发现如果逆转道生万物的过程,就会无限趋近于道,就会拥有道永恒存在却又变化无数的特征。
这就是修行的原理,所谓仙人就是无限接近道的人,也就有所谓道经里末后一着无人说的炼虚合道的原理所在。

  • 楼主
  • 注册会员

弄清楚修行的原理,那么修行的方法也随之而来,就是如何实现逆转。在前文得意忘形已有粗略的描述,现在细说。
人作为道演化的一部分,也自然带有道,也和道一样演化。人的生老病死,其实也就是道的降本流末。道在人身流完了,人也就死了回归于道,这样也符合道无首尾,无始无终。
而从人修行的角度,就是在得道之前,让道尽可能的留在人身中,这样人才会不死才有机会去得道。
如何实现这一点,就是节流和开源。
节流,就是减少道或者说是先天气的消耗。对人来说,先天气更多的是被外界的五音五色五味等欲望所消耗,减少消耗就是要减少对外界物的欲望,而各种消耗更多的是从眼睛开始,所以《阴符经》里说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从性功命功的角度,节流就是命功,有用但需要时时看护,终其一生也就是人仙的境界。
开源,则是性功,就是将自身所含有的道与大自然中的道重新相连,也就是见性或者说见道,这样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道,从而改造人身,最终得道。走这一条路,开头艰难,后面基本一帆风顺,不修而修,成就也高。《易经》里说的很清楚,穷理尽性,乃至于命。
穷理就是穷究修行原理,尽性就是见性,见性之后不修而修,自然改命。
那么关键就在于如何见性,围绕这一点,各种道经几乎有一个同样的说法,就是明心,明白自己的心。而明白自己的心,就要修心,修心下手法,则是各种不同,所以才有道家三千六百法门,而佛家则是八万四千法门之说。

  • 楼主
  • 注册会员

修心,不是修过去心,也不是修未来心,而是现在心。现在心即念,修心即修念。
众生沉迷外界事物而不自知,少有能自知自己的种种念头。即使能知,却不知止,而是随着念头起起伏伏。如有能止者,沉迷止法,却又不知忘。
如此种种,则少有修心成功者。
想要成功,则观察念头、止住念头、忘掉一切,最终随缘起用,应物不迷。
观止忘三步骤缺一不可,日日训练,时时训练,终有所获。

  • 楼主
  • 注册会员

观止忘下手法,目的是为了入定,进而于定中见性。
入定,可以动中入定,也可以静中入定。动中定,即事上练。静中定,于无事处练,闲坐、入睡等皆可。
入定,就是从假有进假无,进而由假变真,进入真有真无的状态。

  • 楼主
  • 注册会员

3.玄
同出而异名,谓之玄。
玄之又玄,谓重玄。
善用重玄,如此才有机会见众妙,即真空妙有觉性。

  • 楼主
  • 注册会员

4.性命
性命一词,有两个层面可讲。
第一个层面,分为性、命、性命一体三部分。这里的三部分,借用《道德经》第一章常有、有、常无、无的分类,性属于通常所理解的常性即意识、精神、识神等,命即身体,性命一体即人。
第二个层面,则是修行上的真性、真命、真性命一体。真性,即退识成元的元神,这个过程是从无去有。真命,即经过真性熏蒸,身体最后达到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的那个形态,这个过程则是从有去无。真性命一体,则是有无混融,性命一体混融,真性命一体也混融,无有无无,有有有无,一切皆是。

  • 楼主
  • 注册会员

4.性命(二)
性命是一也是二。是二时,相互影响。
性的提高,会带来命的提高。命的不适,也会导致性的不稳。
由于性属于无的层面,其境界高低,不好判断。但是,命却属于有的层面,其变化是可以观测到的,因此可以借助命的变化来验证性的境界。
以有观无,以命验性。

  • 楼主
  • 注册会员

5.非想非非想
这次的非想非非想是受到“观察到念头,止住念头,忘记念头”这个回复引发的,为了避免大家理解的误差,再次阐述一下相关知识。
先前我的阐述是观察念头,止住念头,忘记一切,注意这里是忘记一切,而不是忘记念头。一切和念头是有很大的区别,现在详细解释下。
忘记一切,借用佛教非非想这类句式的表述,严格来说是忘忘念。
念,是一种相,比如人我相的人相、我相。
修行就是要忘相,也就是忘念,而这个忘念就是法,一种忘相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达到忘掉相的目的。
相忘掉了,但是忘掉相的忘相法也要忘掉,也就是忘法,也就是忘忘念。
但是做到忘念,忘法也就是忘忘念,还不够。
因为忘忘念的忘亦要忘,然后不断循环,直至混沌,这就是从有入无。然后从混沌中得出一抹灵觉,生万物,这就是从无入有。
所以才说忘掉一切,确切说忘掉忘掉一切。
举个例子,极左、极右、极左极右混一,然后混一的极左极右看做新的极左,然后找出对应的新极右,然后新极左新极右再混一,如此不停往下直至终点,说是终点也是起点。
因为这是一个从有入无,然后又从无到有的过程。
语言此时是苍白的,所能表达出来的就是这些,看各自理解。
另外再补充一句,类似的非非想句式都可以做如此理解。

  • 楼主
  • 注册会员

6.境界
修行的境界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判断,这是个大问题。
古人说过,世有五种仙,天神地人鬼。说是五仙,其实也就四种,天神地人,鬼仙难登大雅之堂。
但是这些仙具体的判断依据,各自之间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其实很难说明白。
而且,修行即修性,修性即修心,修心属于精神即无的层面,每人感受不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以此来判断境界,估计鸡同鸭讲,没有结论。
但是,先前说过性命互转,因此可以以命验性。
通过身体真实的体验、感受来判断修性的境界,是一个相对可行的办法。
以人仙举例,人中之仙,尽享天年,动作不衰,可总不能等待活到一百二十岁,才能知道自己或者判断别人是人仙,这和人死之后说人已成鬼仙有何区别,有何意义。
所以,如果通过确定人仙境界几个关键阶段的通行且明显的身体反应和感受,来判断修行的境界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通往人仙阶段的几个关键点是什么,即通过身体反馈出现的现象是什么,主要分为三个明显现象,降心火、活子时、马阴藏。
注意,这三个阶段,是先见性即见道之后,身体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先修命,人为的锻炼出来的。虽然先修命,通过身体的变化到临界点,进而转化到见性也是行的通,但这是另外一种方式,事倍功半、危险重重的方法。

  • 楼主
  • 注册会员

7.降心火
降心火,确切来说,应该是降心火、升肾水,进而水火交媾。
但是,从自然界来看,火是上炎、水是下流;从阴阳来说,火属阳,水属阴。那么,为啥却是火下降,水上升?
关键就在于,降的是真水,升的是真火。
火中有一点水,是为真水。水中有一点火,是为真火。
所以水升火降,说的是水中真火上升,火中真水下降。
对应到身体上的感受或者体验,就是某段时间特别烦躁、脾气大,突然某一点后,发现自己心情变得平静,前后反差十分明显。
这就是见性之后的第一个十分明显的身体反应,降心火。

  • 楼主
  • 注册会员

8.活子时
活子时是一种身体现象,指的是阳根无欲而举。
随着人年龄的增大,阳根举起的现象会越来越少,最终趋无。但如果修行,通过修性带动修命的改变,会改变甚至逆转这种情况。
活子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活子时不是出现一次两次,而是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期间内,每晚会于睡眠中出现一到三五次的活子时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有两种处理方法。
一种见性之后的自然无为,阳举会自然平复下来。一种是没见性,先走修命,需要人为有意的采取,从而使阳举平复。
如果这两种方法都没有,阳举之后产生欲念,那么大概率就会阳精下流而去,也就是遗精。

  • 楼主
  • 注册会员

9.马阴藏
马阴藏,取名来自马阴藏相,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
说是诸相之一,其实也就是修行过程中,随着修行境界的提高,带来的身体现象。
具体表现为,阳根缩小、很难勃起。这里的很难勃起,不是说没有性功能,而是由于心性的提高,导致性欲很难激发。如果有意的激发,还是会勃起的。还有就是睾丸入腹、表皮状似核桃,异常紧绷。
以上是马阴藏的第一层次的形态,还有第二层次的形态,但是那种形态只会出现一次,而且是人仙之后的境界的初始步骤,就不在这里讲了。
如果到达马阴藏的境界,基本上可以说是人仙。
这里面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如果是先见性,随后自然而然产生身体各种现象,最后到马阴藏,那么这种人仙基本上只要自己不作死就不会退转,其实这种境界下,也很难有自己作死的想法,也不需要小心看护。而且,偶尔发生性行为也没有多大问题。
但是,如果是先修命,通过修命到达马阴藏的境界,那么就要额外注意,小心谨慎,不然就有随时崩塌退转的危险。
写到这里,基本上已将修行的原理、方法和人仙境界说的差不多了,至于人仙之后的境界,以后有缘再说。这个帖子后面将会写一写这些年看的各种道经里面有意思的东西,然后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如果大家有修行成仙的相关问题,可以发出来,相互交流和讨论。

  • 楼主
  • 注册会员

今天开始讲道经里有意思的东西。
《周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这句话说的是修行的次第。
先穷究修行之理,即理悟。
后尽一切可能见性,即证悟。
最后不修而修,自然改命。
从渐顿法来说,属于顿法。从天地人三元丹法来说,属于天元丹法。
此种修行路径,关键在于见性。如果见性,身体会自发的产生种种变化,以前看不懂的经书也会看得懂究竟在说什么。
如果不知道后续怎么走,只要你想继续,诸法自然出现在你面前。
说是诸法,其实也没有法,就在一个忘字,忘掉一切,包括忘本身。
见性之后的阶段,其实就是观察自身身体变化的过程,就是验证如何以至于命。

  • 楼主
  • 注册会员

《心目论》:然動神者心,亂心者目,失真離本,莫甚於玆。
《阴符经》: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
对于人而言,在与除自己之外的各类外物互动时,可以手摸、舌尝、鼻嗅、耳听、眼见。心想是人与自己互动,它要实现与外物互动,还是得借助手、舌、鼻、耳、眼五根。
就修行而言,要向内求,不向外求,也就是不能失真离本。因此,要避免五根逐于外物。但就像死于物、亦生于物,死者生之地、生者死之根,借助于五根,反而也可以入道。
观世音菩萨,就是通过耳听世间音,从而死地逢生而入道。
在五根之中,由于眼的外物摄入更有特殊性,因此眼更具有重要性。因此,有机在于目之说。
再往深处想一下,五根属于命,神属于性,心是连接性与命的枢纽,于是有法可从心上直接入手。心静,五根自静,外物自然难引波澜。

  • 楼主
  • 注册会员

《外经微言》: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阴阳。阴阳之道,不外顺逆。顺则生,逆则死也。
《外经微言》:世人皆顺生,不知顺之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先衰矣。
……
对凡人而言,顺生逆死;对仙人而言,顺死逆生。
所以才有,“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所以才有,“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地”。
所以才有,“阴极阳生,阳极阴生”。
所以才有,降本流末,溯本归源。
修仙,无非顺逆之术。

  • 楼主
  • 注册会员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道德五千文,第一章可谓提纲挈领,理悟并证悟此章,余下诸章皆是水到渠成的事。你会发现,剩下八十章都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阐释第一章的内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要有一种理念,万物不是日常所见的模样,眼见不为实。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在眼见不为实的基础上,继续提出,世间所见万物分为常无、常有,以及常无常有的真实一面,即无、有,也叫真无真有。
随后指出,作为天地万物的常有常无的始母是真有真无,因此可以常无观真无,常有观真有。
与此同时,始母都是形容事物的初始,那么就是本一,因此真有真无本一,以及常有常无本一。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总结,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常有常无同出异名,谓之玄。真无真有也是玄。常有真有也是玄,常无真无还是玄。
就这样,玄之又玄,才能开启真实世界的大门,才能体会到真空妙有觉性。

  • 楼主
  • 注册会员

《关尹子》:天物怒流。
《关尹子》:学之,徇异名,析同实。得之,契同实,忘异名。
……
作为老子的弟子,关尹子的表述更为直白,更好理解。
由天及物,就是道生万物的过程。
同出异名、玄之又玄的基础上,关尹子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修行方式。
没有见性之前,由二归一。得见性之后,忘二守一。
一即真空妙有觉性的觉性。

  • 楼主
  • 注册会员

《化书》: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
……
相对于老子、关尹子对道与万物的描述,这里对道的更为细致。
道虚神气形万物,为塞,是降本流末。万物形气神虚道,为通,是溯本归源。
穷通塞之端,即穷理,即顺逆,即理悟。
得造化之源,即见性,即证悟。
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即见性之后,自然而然,不修而修。关键一字,就在于忘,忘亦忘。
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即形神俱妙,性命合一,得道。
不知诸位发现没有,不同经书都在说的同一个道理。只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表述的越来越细致而已,但意思仍旧是相同的。

  • 楼主
  • 注册会员

《灵宝毕法》:《真源》曰:道源既判,降本流末。悟其真者,因真修真,内真而外真自应矣。识其妙者,因妙造妙,内妙而外妙自应矣。
《坐忘论》:人怀道,形骸以之永固。资熏日久,变质同神。炼形入微,与道冥一。
……
借着这两段,说说见性的事,提振下大家对修行的信心。
首先,见性之后的修行,异常简单。就是不修自修,身体也自发开始转化。
其次,精神层面,心十分平静,碰到事不容易起情绪,就是起情绪,也很快意识到自己在起情绪,从而迅速平静下来。
再次,身体层面,老化的皮肤开始蜕皮变嫩,四肢末梢也开始变得气血充盈。如果身有疾病,也将会开始出现排病反应,排完之后此病就此痊愈。
返老还童,此言不虚。
再神奇一些,第六感会提高,心有意无意之间会获得预知能力。

  • 楼主
  • 注册会员

《西升经》:除垢止念,静心守一。众垢除,万事毕,吾道之要也。
……
这是修行真正的下手法。
垢,尘垢。念,心念。
除垢,断绝外界事物的影响。止念,防止内心念头的下流生欲。一外一内,两处下手,才能静心,才能证得唯一。
断绝外界事物的影响,方法有二。一个是主动减少外界事物的摄入,但人是群居动物,现代社会很难实现,再者没有经过红尘的历练,通过断绝外界事物摄入的心境在遇到事情时有多大的效果难说。所以有了第二种方法,于事上练,拿不幸来讲,发生在国外的事情很难引起波动,但是如果发生在身边,则很容易受影响。这时候,就要通过由近推远,或者由远及近的反复拉扯,从而让自己遇到不幸时能够平静。
同理,遇到高兴的事,也是一样。
至于止念,参考先前的观止忘即可。

  • 楼主
  • 注册会员

虽然道经里有意思的东西有很多,但先前摘录的内容基本上已经涵盖了修行的原理、次第及具体的下手法,因此继续摘录下去,也不过是不断的重复。
所以摘录道经有意思的东西已然结束,后面将会完整的解读一些个人认为有必要的经书。
解读之前,还是提一句,大家如果有什么修行问题,或者道经上不明白的地方,或者觉得有意思的道经,都可以发出来,相互交流讨论。
预告一下,将要进行解读的第一部道经,为《太上赤文洞古经》。

  • 楼主
  • 注册会员

说说《太上赤文洞古经》(一)
“有動之動,出於不動。有為之為,出於無為。”
有动、不动、有为、无为,这些都是名相,既然是名相,就不能拘于名相,应该举一反三。阴阳、天地、生死、真假、有无……莫不如是。
总结出来,就是世间有常理,还有常理背后的真理。
而常理来自于真理。

创建帐户或登录后发表意见

Configure browser push notifications

Chrome (Android)
  1. Tap the lock icon next to the address bar.
  2. Tap Permissions → Notifications.
  3. Adjust your preference.
Chrome (Desktop)
  1. Click the padlock icon in the address bar.
  2. Select Site settings.
  3. Find Notifications and adjust your p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