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玄修秘诀,有内丹、外丹炼法。它不仅可用来治病,坚持锻炼还可以精力充沛,青春不衰,益寿延年。内丹炼法又称先天性气功,是一种古老的练功方法。
一 先后三宝论
道家认为,人有三宝:神气精。三宝又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三宝谓:元神、元气、元精。元气又称先天之气,出于肾而作用于全身。古人云:人有气则神旺,神旺则气全;神去则气绝,气绝则神去。后天三宝:谓思虑神、呼吸气、交感精。这三者之间相互渗透,又各有特点,亦与先天三宝彼此联系,故较难分辨,需随着气功功夫的加深认真体察。
二 炼精化气第一段
1 静养化气:习静是先天气功的主要功夫,心若不静则气无所归,在行功时不免心意涣散。故言听、视、动都须保持安静,即所谓“行则措足于坦途,住则凝神于太空,坐则调丹田之息,卧则守脐下之珠”。以静克动,排除杂念,调节人体之气,使心中消除燥火,性情自然温和,方好行功。
2 聚性止念:入静阶段要意念高度集中,防止杂念丛生,心息不能相依。锻炼聚性止念,可用观光止念的方法。光乾性之表现,性散光即散,性聚光即聚。观光即知自性聚散。观光时,先静坐片刻,待身心定了,方将意念集中于目前,二目微闭,不久若感觉有白云现于目前,由少到多,光亮由小到大,就说明自性已聚。这种意念的集中,并非一日之功,但功到自然成,不可过急追求。
3 凝神丹田,心息相依:聚性止念感觉眼前呈现一片白云之后,即可将意念移于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心守太虚,意照丹田,不即不离,勿忘勿助。这样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睡意而不昏沉,但觉微息相随其间,呼气上不过心,吸气下不过丹田,绵绵若存,在心息相依之时,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这就是所谓炼心和气之功。
4 炼液化精(老人练最好):口内津液是养生之宝,人能炼之,却病延年。津为肾水所生,液乃心血所化,此二物能助消化,补元精。行、住、坐、卧之时,舌顶上腭,自然生出津液,待之口满,气管正要喷时,引颈而吞,自然流下,以意念领之,一路直达丹田,少时心意大定,心清气爽,不知身在何处,久之则“外阳举而元精生矣”。
5 采精火侯:“天地子时一阳生”,人体应于子时(夜11时~1时)产生精子,但人为情欲所牵,乱其自然,故生精多在寅时(夜3~5时)。无念无欲,由静而生之精,谓之“水源清”,从欲念而生者谓之“水源浊”。采精是将无欲无念,由静而生之元精采而归炉。但采时须知其火侯,方能炼精化气。否则采而复生,难免漏精之患。当元精内生,外物立举时,身心勿动(不要活动),速用意念守住丹田,待所生之元精欲返回之时,速吸一口气,下达会阴穴,用意念提入丹田,如此数次,内精归炉,外物自然缩尽。此谓之采药归炉。
6 炼精化气:上段精即归炉,须以火化之,复化为元气,则无漏精之患。方法是“先武后文”,意念集中于呼吸,息息归根,不离丹田穴,如此三十六息(一呼吸为一息)即谓之武火。然后自然呼吸二十四息,即谓之文火。如此夜夜行动,火侯无差,不几日便会感觉丹田温暖,精生更旺。
三 聚火开关第一段
1 气足开关,八脉俱通:经过较长时间的采精化精锻炼,在静神坐卧之时,会忽然觉得丹田发热,气生丹田穴。这时千万勿动勿惊,勿忘勿助,任其自然自生,以防气散。待气热极欲动之时,我以意念领之,入尾闾穴。方法是:气不动,我不动,气将动我先动;气足者,自然一撞直上百会穴,然后化为“甘露”流入任脉,香甜满口,脑髓清定,响声隆隆直达丹田。气不足及体弱者,须以神守之,待气欲动时,以意念引之过尾闾至夹脊。至夹脊又无力上冲者,需任其休息,以神守之,待气将动时,以意念领之,一撞而上过夹脊直至玉枕。又无力上行者,仍须任其休息,以神守之待其欲动,以意念领之,一间而过玉枕入泥丸,少住片刻,化为“甘露”降至丹田。
2 周天运法,还精补脑:每次气生,将气引入任、督二脉,行一周而归丹田,谓之周天。安静坐卧之时,会有气生丹田。这时外物若举,需不动不惊,待气足欲回时,以意念领之,一吸气直上百会穴,一呼气下降丹田(为之一周),然后把意念集中于丹田,以意守之。每有气生,皆用此法引之,谓之还精补脑。
建立在“周天运法,还精补脑”之上的气就神交,任督自转,阳关止闭,保健延年等功法,是玄修秘诀的较高阶段,需较深的功夫才能达到,但只要坚持学习,也不为难。
|
Recommended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