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帖子
View in the app

A better way to browse. Learn more.

乾坤堂社区

A full-screen app on your home screen with push notifications, badges and more.

To install this app on iOS and iPadOS
  1. Tap the Share icon in Safari
  2. Scroll the menu and tap Add to Home Screen.
  3. Tap Add in the top-right corner.
To install this app on Android
  1. Tap the 3-dot menu (⋮) in the top-right corner of the browser.
  2. Tap Add to Home screen or Install app.
  3. Confirm by tapping Install.

1.偏性即毒性

药物、食物都有它的性味,古人总结为“四性五味”。四性又称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辛、甘、苦、酸、咸。

五谷杂粮都有性味,只是相对平和,可以做常用食物;药物,无论植物的根茎花叶,动物的骨骼、内脏及矿物等等,都是取其偏性,以偏纠偏,以毒攻毒。如辛热的巴豆、川乌、附子,辛酸热的砒霜,苦寒的甘遂、辛寒的水银,辛平的狼毒,等等。

看到这些药名,熟悉或不熟悉药物的人一样心跳。这些多是管控的药物,平常药房干脆不备,免得生出事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些著名的医院的自制剂尚会配制应用,随着人事更替,制度的管理,而今多是渐疏渐远。

2.问身心,毒为何物?

人,是形气神的融合,身心不二。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称之六气。这六气如对人过度的侵袭,就被称之六淫,有淫则乱。水、空气、不确定的转基因粮食,或许也是淫乱之源。内心的焦虑、无奈、压抑、悲愤等等,是形而上,在神识层面的毒素之源。内外夹击时,渗透了人生命的信息、能量,或无形无相,隐匿于身心之中,或成为“癥瘕积聚”的有形的肿物、肿块、气结、痞结。

以现代医学命名的高血压、糖尿病、各类肿瘤等等,西医学只是从组织、器官的功能形态、生化指标来衡量分析;中医学不但从形,更强调气和神的层面来诊治。朋友讲他的师爷行医时,病人刚进门,到院里的影背墙,师爷有时感到心慌,一般就不看了。为什么?我揣测,他感受到哪个病气,哪个负面的能量。来着不善,就算了吧!

泽田健是日本近代针灸大师,其弟子代田文志在其小传中记述,“先生幼时身体病弱,入武德殿锻炼后体格增强,直至晚年,体力未曾衰减。60岁时体健犹如壮年,诊务虽极忙碌,也不觉疲倦。不意在日本昭和十三年(1938年)二月中背部生一小疔。起初并不介意,后竟蔓延成痈,遂至不起,于是是年四月二十日逝世,享年61岁。”这则文思发人深思。

针法、灸法,针法五行属金,灸法五行属火,金虽锐利,而火攻破阴冷凝滞则最为壮烈。人的疑难杂病,本质多为阴症、寒症。用针用灸,阴寒之邪,对医者之侵袭,觉察与否都有存在。笔者在背部左肩胛骨上的天宗穴(手太阳小肠经),有一个硬硬的疙瘩,约有小粒花生米大小,按之疼痛,知道这不是普通皮肤痤疮,是体内阴毒外透,凝聚于体表。笔者为左撇子,诊脉、针灸多用左手,而手太阳小肠经为体内最热,太阳经会化解医者自手端接触所遇寒邪阴冷,化解不能彻底,泛于体表。2009年,母亲为笔者直接灸左肩胛上天宗穴,灸疮化出许多脓血,身心通泰舒适。此后,常有硬结,每每灸开此穴,有时直接灸两三个小时,血肉溃烂,再结痂脱落。2012年10月,再灸,半月后结痂有硬壳。某日正安医馆出诊后,本来平妥的天宗穴觉得痒痛,回家看到背部内衣被渗出的脓血打湿巴掌大一片。下午诊治了中的病人有阴寒极重者,这就是中医里讲的“气化”,身体感应病气阴邪,直接化为脓血。回家坐车靠背,积压背部,脓血就溃破而出。

医者,内功、内气的习练是作为明医的基础,功夫深,医患相互影响亦深,尤其是做针灸、推拿的医者。前面我讲的是背部天宗穴,可窥一斑。泽田健先生之死,或许是一生医务工作的爆破点,无法考证是背部具体位置,只能臆测当时的情景。背部是身体的阳面,诸多穴位是经络的枝节。而肚脐是身体的中心,其四周为小肠盘踞,脏腑中小肠属太阳经,阴寒毒邪或者说有趋热性,或者是说一切阴寒毒邪都要到最热的小肠内化解。在小肠周遭的网膜间、肚脐四周皮下组织等等,如心肌梗死,往往早是在这个丹田处,早有阴寒毒邪凝聚。脏腑中,小肠和心互为表里,小肠这个关口被突破,就要直接侵袭心了。各类杂病,多能在肚脐四周找到痞结。

曾小范围为学生讲解“医者之死”篇,分析近代医家或为亲历,或耳闻或有文字记录,医疗中为病毒寒邪所困而牺牲者,只是为“尊者违、死者违”,或世人难以理解,不能再多言而已。药王孙思邈晚年中风,对灸法更为认同,以大小续命汤对治,都是温通体内的寒毒阴邪。

3 .大毒多辛热,辛热起沉疴

大毒之药多是辛热,如狼毒、砒霜、巴豆、附子、川乌等等,笔者下面且介绍几味与以飨读者:

(1)狼毒,在《本经逢原》中有:“苦辛,寒。大毒。”这个药是入肺经和肾经气分的,就是可以在气的层面对肺和肾以影响。在《药性论》中有:“治痰饮、症瘕”的描述。对很多杂病如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慢性气管炎、淋巴结肿大、皮肤疥廯、骨骼附睾结核、痔疮、肺胃肿瘤等等,用之得当,多有良效。为什么这一味药可以对多种病有效呢?就是这些病的病因都是痰饮、症瘕引起。能把身体的痰浊、水饮和症瘕(就是俗话说积聚的凉疙瘩)祛除化散。病因解除,身体自然好转,这叫“异病同治”。

对狼毒这味药的体会源于友人潘庆刚兄,潘氏,1962年生人,近年醉心于中医药自我调治。初秋见面,看他的体型变得轻盈,问其如何调理,答曰:近月用阳和汤配狼毒3克内服,开始是腹内胀痛,不停的上厕所。后略加大剂量,一月后,腹内痞块散开,肚子变小,收回去了,屁股的肥肉也去掉了。他还感悟这个臀部,其实也是藏邪之地。

其实去年,潘兄曾送我狼毒饮片一包,大约一公斤,九月份开始,用乌梅丸加狼毒3片汤剂内服,不曾有异样感觉,未出现腹痛症状,逐渐加大狼毒剂量,后来每次约60克,笔者一月内服完狼毒一公斤,身心觉得轻松舒适。狼毒作为有毒药饮片,内服汤剂、散剂或成膏外敷,都要严格掌握剂量,要有用药的经验作为指导。笔者是专业医生,也是逐渐加量内服。之所以内服辛热有毒药物,是从医中,要不断解除身体内侵袭入内的阴邪寒凝。体质有差异,肚量不同,用量有异。用药中,度量药量大小为关键,这也是“传方不传量”,具体的药量因病、因人而异。古人先贤首先是强调安全剂量,今人亦然。

狼毒多用醋来炮制,以减缓毒性,体弱者,孕妇慎用。在《本草汇言》中有:“脾元不足,真气日乏者,不可妄施。

(2)巴豆,是一味闻名的大药、毒药。在《药性赋》中有:味辛、性热,有大毒,阳中阳也;削坚积,荡脏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民间也常常讲,老鼠不怕巴豆,吃了可以肥胖。其实这在《本经》里有这样的描述,人若吞服一枚,可以致死;老鼠吃三年,可使体重到三十斤。一物克一物,物性相耐,这就是例子!而在《本草拾遗》中讲,可以每日空腹服一枚,条件是要去青大者,就是新鲜的巴豆果子,去壳,不要让果仁上的白膜破损,四边也不得有破损,吞服,再喝一大杯水把它压下去。不一会儿,腹内如火热,这样,就能把腹内的恶毒之物自大便拉出,但身体不会感到虚弱。但白膜破了的巴豆仁是不能这样用的。巴豆仁的白膜,可以防止其腐蚀性,一定程度保护了胃肠粘膜,又让巴豆在体内安全的发挥药性。只是,未谙熟药性者指导,不可轻试,免得伤了身体性命。

自古以来,医家对药物的应用可谓谨慎小心。如巴豆,多用巴豆霜,就是巴豆去壳,再把巴豆仁压出油脂,做成粉末,成为巴豆霜,以减轻毒性。内服,小量入丸散:外用,用绵包裹塞耳鼻,或捣膏外涂,或用绢包擦抹患处。

药性能亲身体验,更能深悟。笔者10月中某晚,夜深时,手中把玩数粒巴豆。取一枚破壳,取约半个绿豆大小,用小茶碗泡水中。稍许,试饮,巴豆随水进腹内,顺其自然吧,又喝水一杯压下。过一会儿,觉得食管、胃壁有星点的灼热感。过一两小时,没有异样,便睡去。凌晨3点许,睡梦中自觉脘腹胀痛。此时,头脑清醒,先是忍着。如厕,没有腹泻大便,再睡,好在这胀痛尚能忍受。朦胧中至6点钟,胀痛下移至耻骨以上,持续月半个小时,哗的一下,痛感消失。起床,觉得周身清爽,一天精神饱满。

《日华子本草》云: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巴豆的确是一味大药,古人也强调,体虚孕妇忌用,而医者用之得当,的确是良将猛将。

(3)砒霜,最古老的毒药之一,家喻户晓它的毒性,史料记载每每有用砒霜下毒致人死亡而声名狼藉。亚砷酸,化学名为三氧化二砷,就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砒霜的药性,辛、酸、大热,有大毒。

在西方,19世纪和20世纪30年代也曾尝试用亚砷酸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承认和推广。

卫生部部长陈竺也曾因为将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起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大大提高该病患者的生存率,而获得第七届国际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

砒霜的毒性,用量一定要经医生严格掌控,以免误伤性命。用量为每公斤体重0.16毫克,连续45天到60天,必须停药。笔者大学同学曾亲自给我讲,他的亲戚因皮肤病过量外用含砒霜的药物而致死,因用之不当而致死也多有报道。

江西省名老中医李衡友先生是笔者近20年的忘年交朋友,2006年春,为其针灸调治身体,期间为笔者讲述其创建的“三品一条枪”锥切治疗早期宫颈癌新疗法,曾获198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佳绩奖,获1989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三品”指三味药:明矾、砒石(加工提炼后为砒霜)、雄黄,再用乳香调糊;一条枪,是将药搓成药条,象枪一样插入疮口患处。这个方子出自明代医家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一书。在江西妇幼保健院“三品”杆、饼制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治早期宫颈癌,曾有突出的疗效。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的《李衡友论治妇科病》一书,有详细资料。

随着老一代医生的陨落,中药制剂的繁琐及廉价,西医外科的强势,“三品”锥切治疗逐渐退出临床。李衡友,这个1940年挂牌行医的老中医也不由得有无尽的感慨。

张仲景以《伤寒杂病论》被尊为医圣,伤寒,有风寒外侵,渗透体表入内;更多是脏腑气血衰退,及神识不良的刺激,而使寒自内生,这个寒更为深层和阴毒。“有诸内必形之于外”,无论对治内科、外科杂病,大毒之药,大辛大热,以其大阳破大阴大寒,祛除痼疾沉疴。

大毒治大病,因其传承的断层,医患关系也因制度设计、社会变迁而有所疏远、隔阂。从医者,干脆远离,即使应用,也是履冰临渊。这等毒药,有独特良效,如何去深入挖掘,不断创新,在安全有效的基础上,锐意进取,为民众健康做出贡献,是个切身而影响深远的话题。

0篇意见

推荐意见

没有意见。

游客
添加意见…

Configure browser push notifications

Chrome (Android)
  1. Tap the lock icon next to the address bar.
  2. Tap Permissions → Notifications.
  3. Adjust your preference.
Chrome (Desktop)
  1. Click the padlock icon in the address bar.
  2. Select Site settings.
  3. Find Notifications and adjust your p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