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帖子
View in the app

A better way to browse. Learn more.

乾坤堂社区

A full-screen app on your home screen with push notifications, badges and more.

To install this app on iOS and iPadOS
  1. Tap the Share icon in Safari
  2. Scroll the menu and tap Add to Home Screen.
  3. Tap Add in the top-right corner.
To install this app on Android
  1. Tap the 3-dot menu (⋮) in the top-right corner of the browser.
  2. Tap Add to Home screen or Install app.
  3. Confirm by tapping Install.

李白一生爱极明月,月在其诗歌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李白留世的一千余首诗歌中,有月出现的就有300余首,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李白对明月的喜爱,可见一斑。

历来对李白诗歌月意象的分析很多,但多着重在其文化内蕴、艺术特征及情感寄托等方面。而通读李白与月有关的诗歌,其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不厌其烦地请月入诗,也是在尝试拉近天上“月”与人间“我”的距离。在他笔下,月亮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一轮孤月,而更富有生命情态,与人相亲,与人相近。

image.png

月悬天边

唐以前诗歌中的月意象

月入诗,自《诗经》始。《诗经·陈风·月出》以月起兴,写月光下的一个美丽女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汉代《古诗十九首》中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此后曹植写“明月出高楼,流光正徘徊”,曹丕有“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河西流夜未央”,陶渊明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隋时杨素写“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晨”……

在唐以前,月意象在诗歌中更多的是作为情境描绘的背景出现,或烘托孤寂氛围,或怀人,或怀古,明月高悬空中,月华洒落四地,能入床帏,可上心头,也使月亮成为一种诗歌抒情主体的情感寄托,这是月意象情感意蕴的演进之路。而自屈原《天问》起,到唐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则开启并延续了以月亮引发哲思的另一条道路。

image.png

到李白手中,则极大地丰富了月意象入诗的情感寄托,也让本身高悬天空的月更多地“落”到了人间。丰富的月意象充盈着李白诗歌的浪漫之感,其飘逸飘逸的诗风,其富于自我的主观体验,其神奇瑰丽的诗境,都与天上这一轮永恒绽放着清辉的明月无法割离。

明月在李白心中是最为美好的理想化身,他用此明光缔造出一个高洁的世外桃源,却也在这诗境之中,一次次拉近月与“我”的距离。读李白诗,我们能感到,月纵高远,却与人相亲。

李白诗歌月意象:与人相亲

一、空间上:月无处不在

月在天,人在地,月与人之间,始终隔着的是无尽的空间距离。而李白与月之亲近,首先表现在他用各种手法缩短人与月的空间距离:“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是将月之倒影置于江海之中,让无法触及的天上月化为伸手可及的江中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则将天上月化为杯中影,将月与酒同饮;“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则依靠奇绝想象,借舟楫而度长空,直抵月边;“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则更进一步为“我”添上双翼,令飞得九天,揽月入怀。

image.png

月与雪

除此,在空间上,月也无处不在:人行至山中,山有月;渡于江上,江有月;步行溪边,溪有月。所以在李白诗歌中,有“山月”“湖月”“江月”“溪月”“石上月”……“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明月随处可见。

真可谓是:抬头月在天,低头月在水;伸手月在指尖,回首月在心间。

二、时间上:月无时不在

人间有四季,四季皆有月;而在诗人这里,月则是时时常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思念起故乡亲人友人时它在;“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当想要抒发人生理想,澄澈心境时它在;“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登临怀古时它在;“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泪涟”,拂剑时它在;“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抚琴时它在,饮酒时它当然也在。

不知是诗人沐浴在月光之中,便能生发出无限情思,还是生出无限情思时,身边恰好有月?但这一轮明月,或圆或缺,便在李白诗歌中流溢千古,既是思念的化身,也是情感的寄托,亦是世事变迁的见证。

image.png

江月

三、心理上:月如人,有情生动

李白与月之亲近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将月人格化呈现,此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一个人喝酒,找不到人对酌,于是便邀月来饮,对影成三人。此刻,李白一定是把明月当做一位知心朋友来对待,所以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在他的很多诗里,都能够见出这种情感。“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在心理上他与月是非常亲近的,月光不足时,他可以“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月本无情,但在李白的主观情感渗透下,又极富情感。它时常带有一种冷清孤寂之情,“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它也可以是诗人愉悦情绪的表达,“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朗笑明月,时眠落花”;它也可以是苦寒情绪的代言人,“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李白诗歌呈现月与人相亲还在于,月之生动化、动态化。在李白笔下,月不再只有高悬在天的高冷静态之姿,他赋予明月以生命,令其颇富动感,能随山而转,随风而动,随人而行。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 寄崔员外宗之》)

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image.png

月圆

在常人看来,明月再多变化,也就是圆缺阴晴之变,但在李白眼中,月却是千姿百态,瑰丽多姿,极其生动,“终古常见,光景常新”。

月始终高悬在天,月与人,其实是相对立而存在:月在天,人在地;月无情,人有情;明月永恒,人生短暂。而李白却用离奇的想象、浪漫多变的诗歌语言将九天之明月拉近人的身边,使无情之月有情化,给人极其亲近之感。李白笔下的月,皎洁明亮,孤寂冷清,孤高出尘,它始终高悬于天,却也常常被诗人置于心间。

0篇意见

推荐意见

没有意见。

游客
添加意见…

Configure browser push notifications

Chrome (Android)
  1. Tap the lock icon next to the address bar.
  2. Tap Permissions → Notifications.
  3. Adjust your preference.
Chrome (Desktop)
  1. Click the padlock icon in the address bar.
  2. Select Site settings.
  3. Find Notifications and adjust your p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