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帖子
View in the app

A better way to browse. Learn more.

乾坤堂社区

A full-screen app on your home screen with push notifications, badges and more.

To install this app on iOS and iPadOS
  1. Tap the Share icon in Safari
  2. Scroll the menu and tap Add to Home Screen.
  3. Tap Add in the top-right corner.
To install this app on Android
  1. Tap the 3-dot menu (⋮) in the top-right corner of the browser.
  2. Tap Add to Home screen or Install app.
  3. Confirm by tapping Install.

什么是归经?
所谓的归经,归是指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经是指人体的脏腑经络。 所以归经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起来,呈现药物功效的适应范围。

中药在起初只有归经的基本原理与概念,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时期,出现了归经的雏形,之后陆续有中药医书记载药物的归经。

每个中药都可以直接到达所属的脏腑经络,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某些中药对于某些脏腑或经络,会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的脏腑经络则作用较小,甚或完全没有作用。

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就不同,百千万种的中药方剂就会产生多样的效用。

以中药「白朮」为例,医书的归经是「脾经」与「胃经」,假设一个人服用了「白朮」,这个中药就会自动走到脾胃经去调整这些经络与脏腑的气血。

如果将脾经与胃经以3D模式呈现,就会是下图的样貌。 服用一味中药,就可以疏通这些经络,这样是不是很容易理解?

白榄的归经是脾经与胃经

每个中药都有自己专属的归经,可以将药物的气引导到该去的地方。 治病就像是进行一场战争,每一位士兵都有要攻打的位置,而这场战争的敌人就是疾病。

如果敌人是胃病,就派遣可以通到胃的药物(士兵),是肝病就派可以走到肝脏的药物(士兵),每个方剂组成都依照其治病(打仗)的目的,设定「引经专药」,最后就可以成功击溃疾病(敌人)。

古人如何找出归经的3种方法
中药的归经概念是全世界药物学独有的概念,经络完全无法被验证,西方人脑子里没有经络的概念,所以西方人研发出来的药物不可能有归经!

中医书籍上认为,归经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之中,通过逐渐归纳总结所形成,但是历代医家是如何找到归经的呢? 至今是个谜!

台湾专门研究神秘学的李嗣涔教授,在其个人网页中就提到,中药归经是个未解之谜,中医发展至今三千年,对药性与归经的科学原理至今仍然一筹莫展,只能根据经典,而很难发展出新的方向。

这里推断古人找出归经,可能依照3种方法:

1. 依照中药性味
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中提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饮食有五种不同的味道,例如酸、苦、甘、辛、咸,会分别归向不同的脏器与相关经络。 后代的归经理论几乎都源自于此。

也就是说,通过中药的性味,就可以推端所属归经,这是相对简单且容易理解的方法。

2. 依照演绎推理
千年来的中医学,有一大半都是演绎出来的。 有些医家认为某中药可以「清心」、「平肝」或「润肺」,就把这些药物归类为心经、肝经与肺经。 这时候脏腑就几乎就等于是「经络」。

又以「柴胡」为例,从古就认为是「少阳、厥阴行经药也」,这是依照「六经辨证」的理论。 如果依照少阳经、厥阴经来判断,那就被归为胆经、肝经。

又以龙胆草为例,由于此中药非常苦,服用之后可以让肝火的症状消失。 因此古人就认为龙胆草是归为肝经。 大黄吃了之后会腹泻,所以就归类为「大肠经」。

依照演绎推断的方法,每个人都有一套,所以方法变化多端,可以参考中药书籍的相关论述。

古人主要依照3种方法推断出每个中药的归经

3. 依照气脉内证观察
以上两种方法多数需要依赖的逻辑思维,有一种人几乎不思维,每天就是专注于静心打坐、气功修炼。 最终可以直接看到经络与气血走向。

当代高人长安无名氏,在其《人体内证观察笔记》一书中大量记载自己服用中药后,直接观察中药与经络气血的各种变化现象,让所有凡夫俗子叹为观止,这也是古代道家修炼者取得中药归经的一种方法与途径。

从归经也可以学习中药方剂
虽然中药书籍记载非常多的归经信息,几乎所有人学习中药方剂,都不是从归经下手,那他们是如何学习的呢?

绝大多数人都是背诵中药方剂的功效,例如某中药方剂健脾利水、去湿化痰、温阳补肾,通过把脉之后推断体内有湿气、脾虚,尺脉细弱肾阳虚,比对相关症状之后差不多,就开这个中药。

现代中医师结合中药就更简单了,健脾利水一个方剂,「去湿化痰」一个方剂,「温阳补肾」一个方剂。

最后就会变成是「五苓散」+「平胃散」+「八味地黄丸」,只要曾经去中医诊所就诊的人,看到药单应该都不陌生。

如果单纯从归经来学习中药方剂,会是什么样子呢?

以「八味地黄丸」为例

八味地黄丸归经比例

从上图可以清楚看到,八味地黄丸通往肾经、心经、肝经、脾经、肺经、胃经、膀胱经。 如果将这些经络,结合现代人的经络数据,再开启3D模式,就更容易理解了。

八味地黄丸的归经可以转换成3D模式

中药方剂归经与五脏疾病实际案例
除了「八味地黄丸」,还有更多实用案例,下面在列举中医的五脏疾病与中药方剂

1. 中医的脾胃药
脾胃中药在传统上,应该就是会归类入脾经、胃经。 以「六君子汤」为例,在传统的功效是「益气健牌,燥湿化痰,理气降逆」,这些文字看起来就是可以归入脾经、胃经、肺经。

各位读者可以看看「六君子汤」的信息,可以清楚看到这3条经络的归经,顿时有没有觉得很神奇?

六君子汤的归经比例

大家也可以去查查其他的脾胃药,例如:补中益气汤、平胃散、理中汤... 等等,也会有类似的结果。

2. 中医的肝药
中药里面有很多肝药,以「四逆散」为例,几乎后代的养肝丸都是以这个为基础变化出来的。 书籍上的描述,四逆散的功效是「透邪解郁、疏肝理气、调和肝脾」。

结果大家可以看下图,前两个主要经络,还真的是脾经与肝经。 由这个信息可以推知,中医治疗肝病不是只有治肝,还有治脾。

四逆散的归经比例

 

类似的中药如「小柴胡汤」为例,更可以看到手要是先入肺经、再入脾胃经,最后再入肝经。 由于这是一种调和药物,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归经比例较为复杂,因为要当和事佬。

3. 中医的肺药
中医治疗感冒的药物,可以说都是中药的肺药,以最有名的「葛根汤」为例,大家可以透过下图看出,首要就是归入「肺经」,同时还可以看到脾经、胃经、膀胱经、心经... 等等。

葛跟汤归经比例

以「小青龙汤」为例,大家可以通过下图看出,首要就是归入「肺经」,同时还可以看到脾经、心经、膀胱经、胃经,这两种中药方剂看起来有点类似。

小青龙汤的归经比例

由此可见中药治疗感冒是全面性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只有退烧、止咳化痰这么简单,这是一种全人治疗的哲学!

4. 中医的肾药
上面提到的「八味地黄丸」其实就是中医典型的肾药,从归经比例也可以清楚看出,中药不是只有治疗肾经,还有心经、肝经、脾经、肺经、胃经、膀胱经... 等等,是相当全面性的。

类似的中药肾药,还可以查看「六味地黄丸」 ,就可以直接看到肾经的比例是很高的,也可以清楚看出古人的用药战略思维,现在透过数据可以说都被破解了!

5. 中医的心药
「归脾汤」可以说就是中医治疗「心脾两虚」的经典方剂。 看到这4个字,大家心理一定会想,那一定是归入「心经」与「脾经」。 果然没错,答案就是这样,从下图就可以验证。

归脾汤的归经比例

除了心脾两经之外,还归入肺经、肝经、胃经、肾经... 等等,服用一次中药,可以平衡所有经络,难怪有些人觉得中药效果特别好!

类似中药方剂如降心火的「导赤散」,古人说这是专门改善「心火热移小肠」的中药,果然还真的前两个归经就是心经与小肠经,这真是很容易学习!

从这些方剂归经数据可以清楚看出,每一个中药方剂就像是一种战术,开中药方的中医师可以说都是军师。 由于每一位军师的战略见解都不一样。

因此,面对同样的敌人(疾病),派遣的士兵(方剂的组成)也完全不同,因此过去2000年下来累积成数十万种中药方剂,都是他们的战略部署成果。

0篇意见

推荐意见

没有意见。

游客
添加意见…

Configure browser push notifications

Chrome (Android)
  1. Tap the lock icon next to the address bar.
  2. Tap Permissions → Notifications.
  3. Adjust your preference.
Chrome (Desktop)
  1. Click the padlock icon in the address bar.
  2. Select Site settings.
  3. Find Notifications and adjust your p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