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帖子
View in the app

A better way to browse. Learn more.

乾坤堂社区

A full-screen app on your home screen with push notifications, badges and more.

To install this app on iOS and iPadOS
  1. Tap the Share icon in Safari
  2. Scroll the menu and tap Add to Home Screen.
  3. Tap Add in the top-right corner.
To install this app on Android
  1. Tap the 3-dot menu (⋮) in the top-right corner of the browser.
  2. Tap Add to Home screen or Install app.
  3. Confirm by tapping Install.

太上老君是道教人物,是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之一,道教的理论依据是道家。要了解内观经,我们必须了解道家的宇宙观,也就是世界是怎么产生的。道家认为,宇宙产生之前只有茫茫的道,这个”道”既是宏观的概念,又是微观的概念,所谓茫茫一片,这是宏观的,也就是说这个”道”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至大无外”的程度,也就是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在它的外面;那么微观的小又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至小无内”的程度。

既然万物一切是由”道”产生的,那么万物就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有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了解世界,那么,我们究竟如果来找出这个规律呢?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但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引起注意,那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想要明白这两句的意思,先得搞明白,古文中的”妙、徼”是什么意思,”妙”是事物的”内在奥妙”、”内在本质”、”内存联系”;”徼”是事物的”外在轮廓”、”外在表现”、”外在边界”。事物是由小到大,从无到有,因此,我们观察事物发展趋向时,要”顺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去思考,要向”宏大”的方向思考;而如果我们要观察事物的由来时,就要”逆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即”顺着”发展的来源去摸索,要向”微波”的方向思考。这就是”常有”和”常无”的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一个是顺着思考,一个是逆着思考。

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是有许多发言人的相似,电子围绕原子核转,而地球围绕着太陽旋转,许多原子按一定规律组成分子,而许多太陽系组成银河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世界的规律为什么如此相同而又如此不同呢,老子也同样在《道德经》中告诉了我们,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层层地效法而来,这就为我们观察事物的变化提供了方法。

原文:老君曰: ” 天地媾精,陰陽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陽神为三魂,动而生也。四月陰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解译:对于人体 来说,天地就是指父母,媾精就是陰陽交 合,然后便开始陰陽交 融生长发育,并且秉承父母的灵气,这便是”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现象。父母从和合开始,这个还未形成的人但开始生长,一个月生变为”胞孕”,两个月形成”胚胎”,后面三、四月中,什么是魂、什么是魄,是许多初学者要搞清楚的东西,这个魂魄不是西方的幽灵,是很科学的东西。它与人的精气神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看一看中医里面的定义。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原文: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生元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予内观之,历历分也。
解译:这一段有几个穴位我也不知。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亦曰黄庭。人体 的控制系统在头部,相当于人体 的CPU,五官也集中在头部,所以能”照生识神”与魂魄相通。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心脑相通,所以人的生命本元在心。大家注意,这一段内容中”司命”、”无英”、”白元”、”桃核”等都是被道教神化了的穴位之神,有关知识还必须阅读《黄庭经》、《太清中黄真经》、《思九宫五神法》等许多道家书籍。

《黄庭经》谓人体 中有八大神宿卫,二十四位真人,诸如发、脑、眼、鼻,耳,舌、齿、心、肺、肝、肾、脾、胆等等皆有神主之。《太清中黄真经》中云,人体 “五脏六腑百关九节有神百万”。而在这些神灵中,最重要的则是”泥丸”、”司命”、”无英”、”白元”、”桃孩”诸神:”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魂,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心源也。无英居左,制三魄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

天体有诸”宫”,人体 亦有与其相对应的诸”宫”,而无论天体之”宫”还是人体 之”宫”,均为同一神灵所辖。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体 诸神不过是天体诸神之气化。如《思九宫五神法》中说,”九天九宫中有九神,谓天皇,九魂变成九气,化为九神,各治一宫。”在这里,道教之神完全还原为人体 自然,失去了其宗教特色。

鼻吸天气,口食地气。天之元气经鼻导入泥丸,这儿也许有人要问,氧气应该是吸入肺部,为什么是头部的泥丸宫呢?其实这正是西医和中医的不同点,人呼吸臭气首先是头脑感到恶心,人呼吸鹇空气,也是头脑首先感到清爽,中医所说的气与西医所说的气是不同的东西,这个气应该写成”炁”,而口吃食品,按中医也是气,这个气应该写成”氣”,是地气。正是这种气与神明相通,与动静相关,因此我们才能内观,才能明白自己、了解自己的一切。

原文: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故无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陽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
解译:五脏与五神(即神魂魄精志)的关系是这一节的关键。神在心,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这五神的核心是”心神”,五神与一行的关系是心神属火其色赤,肝魂属木其色青,肺魄属金其色白,肾精属水其色黑,脾志属土其色黄。这些都是中医的基础知识,心神定则五神各守其舍,心神散则五神各出其位,导致神情惶惑。所以,心神为一身之主,能控制其它诸神,内观也主要靠心神意会。

心为什么是火,因为秉受太陽之精。”荧惑”是古代天文中的火星的别称,中医是讲究天人合一,在这方面有许多书已经失传,非常遗憾。”三叶如莲花”,也是从天文一类讲的,可惜我解释不了,我在猜想,这是不是在说”心”这一个字,但不管怎样,心与神(也叫神明)是相互依存的。

原文:其神也,非青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陰陽。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也。以其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
解译:这一段以及下一段文字,都是接在上一段的内容,因其太长,是我人为分开的。”神”这个东西属于非物质形态,所以从颜色、大小、长短、曲直、刚柔、厚薄、方圆等方面来内观这个”神”是不可能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觉得到,感觉到”神”这个东西,大可等同天地,小基于毫芒,制约住但身形一切端正,不控制住则身体理智一切失衡。清静则肾水压制住心火一切处于平静,浊燥则心火过旺,肝木损而肺金伤,魂飞魄散,六神无主。

心神可通达四面八方,上至九霄下至五洋,却在任何一方都有可能迷失,任何一个干扰都可能打断心神的思维,所以只有在极其虚静的情况下,心神才能通达自如,这就是才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永远保持”无为”的状态,心神才能一直安宁,从而保证身心不疲惫,精力旺盛。所以,”神”这种无形无名的东西,祸福吉凶全由它所主宰。

原文: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赏罚。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难伏,唯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沦恶道,皆由心也。妄想憎爱,取舍去来,染着聚结,渐自缠绕,转转系缚,不能解脱,便至灭亡。由如牛马,引重趋泥,转增陷没,不能自出,遂至于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殢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随健羡,身欲肥轻,从此流浪,莫能自悟。圣人慈念,设法教化,使内观己身,澄其心也。
解译:圣人之所以要确立君臣是为了要明赏罚,设官僚订法制是为了限制人的行为,从而使人心不乱。人之所以难以制伏,就是因为人心在动。一旦某事打动了人心,便一定会产生相应的行动。所以说心灵是控制行动的源泉。佛教里也有类似的故事,一群和尚看见风吹旗飘,于是有人说是旗在动,有人说是风在动,这时慧能告诉大家,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你们的人心在动。其实应该是风也动旗也动,从而引起心在动。如果不能引起心在动,人便感觉不到风动旗动。有一例子可以证明,一次和朋友一起向车站急赶,见朋友看了一下手表,我马上问他几点了,他神情一呆说:”啊呀我忘了”。虽然他看了表,但表的时间没有打动他的心,所以他感觉不到。这实际上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我们以后再讨论。

心神清静便能身心安息,当然就可以万祸不生。所以,社会上的一切动乱,包括流浪生死、沉沦 恶道,都是心的不平衡所造成。人的心情、人的情绪、人的爱憎等感情方面,也是受心神的支配,所以有人感叹道:”世上的人见多了,便有些淡然,淡然的是那些并不真切的情感的膺品,淡然的是那些琐碎的情感的坷垃。早已知道,今日的人们就象地上的蚂蚁,会无端生出一种忙碌,一种丰富,那柔肠百结,悉肠百结,拆开来看只不过是缠绕成团 的一段空白时间。”

由于人心不齐,又有感情与欲望 的纠葛,使得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与人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社会也由此变得庞杂无比,这就好比牛马陷入淤泥之中,欲拨不能,只能越陷越深。这儿就引出了道家治国治家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许多人解释这一观点总有点牵强附会,今天我们可以完整地来解释这个”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认为人在刚出生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后因环境影响,社会教化,眼贪色,耳贪声,口贪味,从而产生各种欲望 和需求,无限的欲望 去争夺有限的资源,使人也同样陷入泥潭。所以,道家要求人绝圣弃智,使身心保持清静自然,人便可以减少欲望 ,没有欲望 便没有行动,便没有纷争,从而社会安宁和谐。

远古的三皇五帝时代,之所以传说是无为而治,那是因为当时的人类,其主要敌人是洪水猛兽,人与人之间最需要合作和帮助,所以当时能够无为而治。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便开始”富贵生婬欲”,有了欲望 便有纷争,社会开始混乱,逐步走向礼治和法治。社会和我们个人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内观,就必须要澄清思虑,使身心保持清静才能洞察一切。

原文:老君曰: “ 谛观此身,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乘业降神,和合受生,法天像地,含陰吐陽,分错五行,以应四时。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布列宫阙,安置精神。万物之中,人最为灵。性命合道,人当爱之。内观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贵,妄染诸尘,不净臭秽,浊乱形神。熟观物我,何疏何亲。守道长生,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解译:“谛观”是一边看一边仔细地辨析。人自身是从虚无中来,姻缘相会便能积聚精气,和合相生,效法天地的生成,陰陽相互作用,五行暗属其中,与四时相应。下面几句中的”华盖”,不是指皇帝马车的盖子。太陽和月亮的周围因云层的折射会有一圈一圈的光圈,这些光圈被称为”日华、月华”,根据云层中水份的多少决定日华月华的清晰度,其中离日、月最近的一个光圈被称为”华盖”,这样一说明就比较好理解为什么眉为华盖了。眼与光明相接,所以喻为日月。昆仑也是指的泥丸宫,用头来比喻比较好理解。

人为万物之灵,这已经没有什么好解释了,所以人要珍惜自己的性命,道家属于养身哲学,希望人长生而不是涅槃。通过内观自身,就可以体会到人的尊贵,如果人不珍惜自己这来之不易的清静之身心,则必然会咨欲纵行并染上各种凡尘俗物,玷污自己的身心。当你内观之后,你就会明白外物和自身谁更重要。要想守道长生,只有为善保真,而世上愚痴,忙来忙去,虽辛苦却徒劳无益。

原文:老君曰: “ 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驶,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神,谓之身。万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测,谓之神。邈然应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长存。”
解译:这一段有一系列名词的解释,这些解释一定要反复体会才能理解,而且这一段比黄帝内经的解释更为详细具体。道生万物,万物皆有”命”;万物产生之初所固有的禀形称为”性”;(外物通过五官等触觉在体内形成的印象称为”象”;)这个象被留住并为以后所参照,具有这种功能的东西称不”心”;心对刚才所说的象有所回忆舟为”忆”;意所形成的一种意念称为”志”。  知道的东西多称为”智”,能融会贯通称为”慧”;意识的核心称为”魂”,使人镇静的胆识称为”魄”;周身通行的是”血”,保神养气的是”精”;(中医认为)水谷之气称为”荣气”,水谷之悍气称为”卫气”;后面的”身、形、质、体、驱”概念与日常的理解没有太大出入,这儿的”众思不没谓之神”我觉得还不如中医所说”两精相博谓之神”来得准确,这只是中医和道家看问题的不同,但基本相通。  相离而起感应称为”灵”,人身有气称为”生”,神离人身称为”死”,通达生死称为”明道”。”道”这个东西,说它是”有”却没有任何形状或状态,说它是”无”却又有某种情缘可以感觉得到,”道”变化莫测,对万物有神通。这种神通对于人身来说就叫”神明”,藏于心,所以教人修道就是”修心”,教人修心也就是修道。人身上的”道”虽然看不见措不着,但可以根据上面所说的一系列与生命有关的东西去了解它。  (人的生命本来合乎道,但由于存在各种欲望 的诱惑 ,使人劳命伤残身心劳累,所以)人的生命是不长久的,必须用道为保护它,(使人复归于清静无为)。如果人终身劳碌而使生命一步一步地死亡,那么人身中本来合乎道的东西也一点一点地废弃,最终导致人身之道被废弃生命也被消亡。只有生命与道相符合,人的生命才能长生不死从而羽化成仙。人不能长寿的原因就是人不能内观于心的缘故。内观的方法不遗弃,则生命必将长存。

原文:老君曰: “ 人所以流浪恶道,沈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着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欲。欲从何起?欲自识起。识从何起?识自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亦曰自然,又名无为。本来虚静,元无有识。有识分别,起诸邪见。邪见既兴,尽是烦恼。展转系缚,流浪生死,永失于道矣。”
解译:人为什么会沉迷于那种不珍惜生命的恶道里呢?这是因为人有喜、怒、哀、乐、爱、恶六种感情,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欲望 ,经过不同的取舍,导致不同的追求,兹生出不同的烦恼,终于与道的清静本质越离越远。学过禅宗的人可能意识到,这篇文章的作成时间大概是在宋朝左右,那时不仅儒家在剽窃倾家的东西,道家也在偷梁换柱地吸收倾家的东西,中医讲”喜、怒、悲、思、恐”分别与五脏相对应,这六情六识是佛家提出的,所谓六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引起。上面的内容绕来绕去内观思想,也就是讲的”六根清静”,只不过是用道家的理论来解释。

“六欲”和”六识”是相互相承,相互促进的,六识会引起人贪图六欲,贪图六欲的同时又增加了六识的程度,从而更加剧了对六欲的贪求。(”道”这个东西)也可叫”自然”,也可叫”无为”,也就是说”道”既无六欲,也无六识,是虚静的东西。人因为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能识别世界,而当今世界又是”花花世界”,正统教育也没有及时跟上,所以人因此产生对物欲追求的邪念,从而导致各种痛苦和灾难,远离了道的根本。

我认为,这一段完全没有必要偷取倾家的概念,而道家自己就有很好的解释,《老子》中很清楚地写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不就是上面所说的六根到六识引起六欲吗?《老子》又进一步提出解决办法:”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原文:老君曰: “ 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又曰:人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虚心。人常恶死,而不能保神。亦犹欲贵,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宝;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饱也。”
解译:道是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所以没有生死,有生死的是有一定形体的万物。这就好比潮起潮落,潮水从起到落是一个生死的过程,而组成潮水的”水”却不会随之生生死死。潮水能起是因为有诸多因素(如风、深度、月的引力等)的”道”,潮水落下是因为它存在的因素消失。对于人体 也是一样,只要合乎道,即神、精、魂、魄、志、意等各守其位,常保持清静之心,就自然保持了道的本质,神明自然临身,人就能长生。相反,人如果有各种各样的欲念,心就不能空虚,人疲于奔命,造成身心衰竭,不能守神。这就是人想要高贵而不用道,想要富裕而不取宝,想要快速走却不动脚,想要体胖却不吃饱。

原文:老君曰: “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因卮也。明从火起,火自炷发。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解译:人身之道关键是用心去体会,而思想也只有看懂了道的这个规律才能算通达,而心灵通达求道的难度就自然减少,从而导致更加明白事理。达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神明就驻留身体之中。如果将这个神明比作火,那么身体就可以比作卮。(卮[zhī]一般指古代古代喝酒时,那种扁平状的酒杯,这里是指油灯,形状和酒杯相似,杯内放入豆油,中间一根柱子内含绒线绳,上出头作灯芯,下入杯底以供油之需)。

原文:老君曰: “ 所以言虚心者,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静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见者,心直者,不反复也。心平者,无高低也。心明者,无暗昧也。心通者,无窒碍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数语,余可思也。”
解译:在讲解这一段之前,为了更好地理解,先解释一下老子对做人的要求”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有人说这就是要求人谦虚并吃饱肚子,这是不对的。上面说到”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神居住在心,如果心中有各种贪欲,原先的神就无处可居,虚心就是要去除各种贪欲杂念,使心神清静。实腹并不是吃东西,而是气归丹田。志是欲望 的强烈表现,所以要弱志强骨。

后面所说的”无心、定心、安心、静心、正心、清心、净心”等名词虽多,意思与虚心相差不大。内观就是要做到”虚心”,能够虚心就能有”四见”,也就是四种现象:心直、心平、心明、心通。心直是指不反复,不会今天内观了,明天被人一干扰又耽搁了。心平是无高低起伏,心境一平如水。心明是心底一片通明,无美丑、好坏、是非、对错之分。心通是内观一鉴无余,毫无阻碍。这些现象都是神明自照的结果。这儿虽胡 言乱语,大家可细细品味。

原文:老君曰: “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解译: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思是我的话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做到,可天下人没有人明白,也没有人做到。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看清文字上的意思简单而理解并相信它较难;理解相信道理容易而按照道理的要求去做很难;按照道理去做一次简单而在做的过程中体会深意很难;体会深意简单而要永久地保持下去很难。只有保持这种内观才能使人身长久。

原文:老君曰: “道也者,不可言传口授而得之。常虚心静神,道自来居。愚者不知,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而神愈悲。背道求道,当慎择焉。”
解译:世上会背诵《道德经》的人很多,但世上理解《道德经》的人很少。孔子说:”学而时习 之不亦乐乎”,关键在”习 “,也就是要不断地体会这个道。那就要”虚基心,实其腹”,只有保持心情安静,心神才能入住,许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而去劳心苦志地追求,必然背道而驰。

今天大家有缘聚在一起学习 也是一样,并不是一字一句地解释就明内观,关键是回去要清心寡欲。如何才能清心寡欲呢,这就要尽可能关闭”六识”,所谓闭目养神,就是不看多彩的灯红酒绿,尽量减少各种欲求,使心不乱不烦,保持心理平衡。

原文:老君曰: “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纯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以存。出入无间,不由其门。吹陰煦陽,制魄拘魂。亿岁眷属,千载子孙。黄尘四起,骑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解译:要想达到长生之道,就要固本培元,使精、神、心、魂、魄、意、志各就其位,从而保证精气不散、心神不乱、元气不失(”纯白不分”在这儿有点奇怪,文字是否有误),这样才能形神合一、天人合一,飞升上天。先天之精使人长生,后天修行(内观)使人长存。

(下面是说内观时的一种幻境,根据修习 之人不同,景象也会有所不同。)思想或意念在体内自由 驰骋、随心所欲,没有任何阻碍,陰陽交 融,御魂摄魄。万年眷属、千载子孙也有所感应,又仿佛见到黄尘四起,真人显现、金堂玉室,送故迎新。(这些虚幻的境象,你认为没有那就真没有,如果你相信它有,你也许会见到类似的现象,这就是内观许多不能传给他人的地方,属于”不言之教”)。

原文:老君曰: “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藏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杳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解译:这儿又回到前面的大道理作为总结,内观的关键是保持心神平静,不被各种利益所引诱,不对各种恶念起邪心,吐故纳新,闭目静坐以养神,就会感到脑海中一片虚寂,混沌一片,外部的千变万化,化为虚幻泡影,内中冥冥也有知觉。等到功夫渐深,便了然明净,静乱俱息,这时气息在体内自由 来去,一切顺应自然,一切又丝丝相连,达到这种水平,自然疾病全消、忧患俱无,已然超出是非红尘。

原文:老君曰: “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解译:“吾非圣人,学而得之”这说得非常好,内观经不是讲给大家,也不是古人讲给我们听,是自己修行体会而得,一切的修行方法,不在经书之内,而在修行体会,在自己的心中。

0篇意见

推荐意见

没有意见。

游客
添加意见…

Configure browser push notifications

Chrome (Android)
  1. Tap the lock icon next to the address bar.
  2. Tap Permissions → Notifications.
  3. Adjust your preference.
Chrome (Desktop)
  1. Click the padlock icon in the address bar.
  2. Select Site settings.
  3. Find Notifications and adjust your preference.